在沣东 有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爱情故事

  从农历七月初六下午开始,位于沣东新城斗门街道的石婆石爷庙逐渐热闹起来了,唱秦腔、扭秧歌、耍社火,比春节还热闹。一年一度的庙会,吸引了四村八社的村民们,他们或为爱情祈福,或祈求儿孙幸福,家人平安……

image.png

  斗门街道的石婆石爷庙,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是牛郎织女传说发祥地,牛郎故里。在斗门街道形成的牛郎织女传说及“七夕”祭祀活动、“乞巧”活动,经两千多年的民间传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七夕文化传统,流传至海内外。目前,斗门街道石婆庙七夕传说已经入选陕西省和国家“非遗”目录。

  以斗门街道的汉代牛郎织女石刻艺术为原型的牛郎织女民间故事传说,由来已久。他们本是天上银河系的两颗星辰,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夏小正》:“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战国时期,秦徙都咸阳,依据了“南渡横桥,依法天汉”(引自《三辅黄图》)的理念,对应着天上牛郎织女及天河星象。

image.png

  西汉时,牛郎织女星宿逐渐演变为动人的神话传说。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武帝在斗门沣河东面开凿昆明池,并在池畔东西两侧立牛郎织女石像,隔河相望。魏、晋承汉时风俗,立乞巧活动。唐代建石婆庙,七夕题材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宋代以后,关于石婆、石爷的祭祀活动在长安地方志中一直有所记载。至今,当地人们还在继续讲述着牛郎织女这一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传承着牛郎织女农历正月十七成婚日、七月七相会日两大庙会活动。

image.png

  今天,沣东新城的群众们还在继续讲述并充实着牛郎织女这一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

  传说中牛郎织女原本都是天上的星宿,天长日久产生了儿女之情,不料被王母娘娘发现。当时王母娘娘干涉他们、阻止他们,千方百计地想拆散两人。金牛星知道此事后,认为王母娘娘多管闲事,无意间顶撞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气之下状告了玉帝,玉帝大怒,于是把金牛星打下凡来变成了一头老牛,牛郎星也被打下凡间受苦。牛郎下凡后托生在一个姓孙的农民家里,家里有弟兄两个,牛郎是小弟,取名孙寿义,哥哥名为孙寿仁。弟兄两个还算和睦,就是牛郎的嫂子生性刁蛮,为了霸占家产,千方百计陷害牛郎。有一天牛郎在地里耕田,老牛忽然说话了,牛郎大吃一惊,没料到老牛就是天上金牛星所化。老牛对牛郎说:“今天你嫂子要是给你吃烙饼,你千万可不要吃,里面有毒药。” 牛郎回家后,他嫂子十分殷勤地给他端来做好的烙饼,牛郎虽然拿在手里了,忽然想起了老牛的话,便搪塞嫂子说:“地里还有活要做,我在路上吃吧!”于是牛郎拿着饼就出了门。一出门,牛郎装着将饼掉在地上,被躺在大门口的大黄狗看到,一口吃了,结果大黄狗当时就被毒死。这下牛郎嫂子的阴谋给拆穿了,嫂子恼羞成怒,提出要跟牛郎分家,外出讨债的哥哥孙寿仁也给叫回家来。分家时嫂子十分贪婪,哥哥孙寿仁在她的强迫下忍气吞声,只好按妻子的意思把老牛、破车、疙瘩绳(断成一节一节结在一起的草绳)、最不好的房子——草棚及一份薄田分给了牛郎。

image.png

  这以后,可怜的牛郎就只能和老牛相依为命了。有一天老牛又开口说话了:“织女下凡了。”当牛郎正要再问时,猛然听见在远处的莲池中有嬉戏声,牛郎想往近处走一走,以便一睹仙女真颜,却在半路上捡到了一套红色的纱裙,其质地与做工绝非人间所有。他想一定是仙女嬉戏沐浴时,不小心让流水冲了下来。好心的牛郎就将衣服捡起,拿到一块干净的向阳的大石头上晾晒。他时不时地翻动纱裙,希望衣服早点晾干,以便还给那位出浴之后焦急寻找衣服的仙女。日过半晌,仙女们纷纷出浴赶回天庭,这时最小的七妹织女却找不见自己的纱裙。这纱裙原是有魔力的外套,不穿上它可没法回到天庭呀。织女为了不耽误姐姐们返回天庭的时间,决定一个人去寻找衣服。她找呀找,忽然看到不远处的一块大石头上有红色的东西在飘动,她急忙赶过去,一看就是自己的纱裙,心中涌出掩不住的欣喜。同时牛郎赶紧从草丛中爬起来打躬作揖。织女看到了朴实善良的牛郎,牛郎也总算见到了美丽灵巧的织女。两人一见如故,岂不知在天上他们早已相爱。因两人情投意合,织女便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同牛郎在人间过平凡的日子,再也不回那个到处都是金科玉律的天庭了。于是他俩就开始营建起自己的小家,牛郎很勤劳,整日在田间劳作,织女很灵巧,天天在家纺纱织布。更可喜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爱情的结晶——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织女一直沉浸在幸福的时光中,不知不觉已经几年了。有一天牛郎在给老牛喂草时,年迈的老牛又开口说话了:“牛郎,我老了,帮不上你什么忙了。我死后你把我的皮取下来好好保藏着,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它可以助你一臂之力。”随后没过多久老牛就死了,牛郎按照老牛的吩咐取下牛皮后将老牛埋葬了。

image.png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过了几天,王母娘娘召唤织女们上殿献锦,却迟迟不见最小的织女前来,于是叫来其他六姐妹问话,王母知道事情的经由后勃然大怒,要亲自下凡收罗织女上天。这天,牛郎织女像往常一样,一个在地里耕作,一个在家织锦。忽然牛郎觉得很不对劲,拔起脚就往家里跑,还没跑到家,就看见织女被王母娘娘拉着飞上天庭,他赶紧跑到家中,找出老牛皮,用扁担担着两个孩子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一看形势不妙,就从头上拔下玉簪在身后一划,出现了一条看不到彼岸的天河,就这样牛郎织女被天河无情地隔断了。

  织女回到天庭后被软禁起来,天天以泪洗面,而牛郎回到凡间后也日夜牵挂着妻子,两个孩子不停地叫着要妈妈。天庭中的众神都觉得如此作为实在有些残忍,一下子隔断了夫妻情、母子情两重情意。王母娘娘此时也被感化了,便做出了让步,准许他们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团聚。由喜鹊衔来木柴搭桥相会。过了很多年,被打下人间的牛郎罪满之后,也重回天庭并且重新受封成了牛郎星。

  传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派生的。早在先秦时代,都城咸阳的建造中已经体现着牛郎织女星相的理念,后来到了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因西南滇国不断作乱,国家不得安宁,汉政府在现在长安以斗门镇南沣村为中心的一带开凿了昆明池,训练水兵以讨滇国西南夷。从现在的现存地名中还可找回2000多年前历史的,南沣村即得名于位于沣河之南之意,昆明池水引之沣河。斗门街道的地名,源于此地西汉时代是昆明池的蓄水池,好似一个水斗。周边的有一个村子名为石匣,是当地人由于方言读转了音,本为石闸,取意为昆明池的水闸门。昆明池修凿好后池中立石鲸,嘴中盛油用以夜晚照明。由于当时天文星象理论已相当成熟,以昆明池象征天河,就在昆明池两岸刻牛郎织女石像,用来确定船只的位置。传说水兵练好后,汉武帝亲自指挥大军讨伐滇国,走到巴蜀之地,敌军看到汉朝军队军容整齐,士气高涨,以为天兵相助,便不攻自溃。汉武帝征讨滇国大获全胜后,举国欢庆。老百姓想是织女牛郎两位神仙帮忙 ,由此便出现了现在的对牛郎织女的敬称“石爷”、“石婆”。

  到此故事并没有结束,它恰恰成了另一个故事的开端。过了几千年,汉代的昆明池早已变为良田,但屹立在斗门街道的“石爷”和街道东六里常家庄东北的“石婆”却准确地标明了昆明池东西两岸。而故事年代的久远,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故事又派生出其它内容。到了后代,人们不知道为何石婆石爷这一对夫妻会分居两地,便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解释在他们眼中这一奇怪的现象。他们想石婆石爷分居肯定有原因,又由于在现在的石婆庙里有一个大方石,百姓们称之为“石炕”。正好“石炕”上有一道小沟,人们就想象着是“石爷”一不小心给尿床了, “石婆”又特爱干净,就把“石爷”一耳光打到斗门那里去了。更有意思的是“石爷”逃得匆忙,连帽子、鞋子,都落在了去斗门的路上。因为当地的一些石头样子像帽子或鞋子,老百姓也将它们也参与到故事中间了。

  沣东新城的牛郎织女故事传说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该故事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贴近生活而向国内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且在全球华人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在我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传说中,唯独牛郎织女故事有民间传统节日,这个特殊的传播载体和文化空间,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日本、东南亚等国至今还保持着七夕祭与乞巧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