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的“阵地”

“叔,今天中午又做了什么好吃的,我老远都闻见香味了?”

“呀,原来是白菜肉片拌手擀面呀,太香了,咱老陕就爱这一口面。”

“我都好长时间没吃过手擀面了,最近在叔这里把手擀面的瘾过够了。”

每天午饭时,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王寺街道办纪杨寨村,防疫队员总要对当日的午饭点赞。“这十几天饭都没重复过,土豆烧牛肉、肉盖面、水盆羊肉、粉条炖白菜、烧豆腐,每天都是新花样,味道着实好得很。我感觉我都吃胖了。”一名工作人员说。

“困难还是要靠你们扛哩,叔也就这点手艺,你们觉得好吃叔就开心了。想吃啥给叔说,叔给你们做。”

防疫人员口中的叔叫杨全献,今年61岁,是纪杨寨村人,一直在王寺开饭馆。疫情来临后,他看到工作人员吃饭全是简单凑合,就主动为大家做饭。“疫情啥时候结束,我就给娃们做到啥时候。”杨全献说。

院子里搭起“厨房”

眼看疫情来临,2021年12月22日,杨全献就关了饭店。“我回到村里得知工作人员都在一线忙,饭也没法吃,一想咱就有这手艺呢,与其闲在家,不如做点啥。”次日,杨全献开始去饭店里为村上防疫人员做饭。“饭店存货很足,师傅们听说给防疫人员做饭,也都前来帮忙。”饭做好后,杨全献开着车送到村里。

“没过几天,疫情封控店里也做不成了。我就把店里存的肉、菜、做饭的锅全拉回来。”东西拉回来后,他与家人在院子里支起炉灶、摆起案板,又叫了家里租户与侄子媳妇等七八个人一起来帮忙。“这下我就成大厨了。”他乐呵呵地说。

杨全献感觉自己又回到了20多年前, 每天干劲满满,十几平米的院子就是他的“阵地”。种类繁多的蔬菜、大大小小的锅碗瓢盆、塞得满满当当的冰柜,在院子里一字排开。七八个人同时忙起来时的说笑声与洗菜声、切菜声、剁肉声、炒菜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共同在院子里奏出一曲“交响乐”,伴着阵阵香味飘满整个村子。

“有20多年没做过这种大锅饭了,没体验这么热火朝天地干活。你别说,我还感觉干劲十足。”杨全献使劲晃动着眼前的大锅,伴随着铲子上下翻动,他整个人全身都动起来了。

每天“排兵布阵”

厨房搭起来了,人手也找好了。菜一样接一样的买,饭一顿接一顿的做。防疫人员每天端起碗吃的饭,都是经过杨全献精心“排兵布阵”的。“中午一定要吃饱,下午也要吃好。”这是杨全献“排兵布阵”的基础,“荤素要搭配、颜色要好看、味道要岔开、吃着要舒服。”这是他做了几十年厨师对做饭的基本要求,“今天中午米饭搭配一荤一素,明天中午就酸辣白菜拌面。”杨全献念念有词,“今天下午就酸辣汤配油饼,再配上两个荷包蛋;明天下午就汤面配菜,再加上馒头。”

防疫人员吃到的面、馒头全都是手工的。“旗花面、手擀面、拉条子、揪面片,从和面到出锅,全都靠这几个人。”杨全献说,“水开了,大家就放下手里的活,围着锅一起扯、一起揪,场面热闹得很。”馒头也是每天发面,每天蒸。“自己做既健康,娃们吃了也顶饱。”

“冰柜里从甘肃批发来的羊肉、定点供应商提供的牛肉还有一些,鸡肉明天一吃就完了。”杨全献对所有的肉菜存量一清二楚,能放的菜就多买一些,坏得快的就买的频繁一些,这样他就能保证防疫人员吃到的饭既营养又新鲜。

提供盒饭2000多份

除了给自己村里防疫人员做饭以外,杨全献还为村里附近一个小区里的防疫人员提供盒饭。“当时街道办统一协调时,说附近也有个小区防疫人员存在吃饭问题。我问老杨,他一口就答应下来了。”纪杨寨村村支书记徐辉说,“这些天多亏了老杨,当初他在打算给防疫人员做饭时,就说疫情啥时候结束,他啥时候再停。”

提到给附近小区防疫人员提供盒饭,杨全献也摆摆手说:“咱就是干这个的,多几十份不算啥,一线防疫人员都很辛苦。”自疫情以来,杨全献有时一天要做150多份饭,有时100来份,总体算下来,从疫情至今,他已经为大家提供了2000多份盒饭,花费达两万多元,“具体我也没算多少份,算这个干啥。”杨全献说,“我做这个又不是为了挣钱,也不是为了出名,就是想尽一份自己的力。”

疫情当前,杨全献显然已把家里这十几平方的厨房当成了自己的“阵地”,他每日分配人员搭配菜品、安排送饭,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